
減重一定要運動嗎?沒有運動習慣怎麼辦?運動與減重6大常見Q&A
2025 May 09 減重知識 Knowledge 運動健身 Exercise 破除迷思 Myth
內容目錄
在諮詢時,李醫師會詢問個案目前有沒有運動習慣,不難發現工作忙碌、生活壓力大、時間緊湊,是現代人共同煩惱。因此,極少數人有在規律運動,或者有想要去運動、但一直抽不出時間來。
再進一步細問,還有許多人是過去有運動習慣,而且也在當時順利減重,只不過後來因為各種因素無法繼續維持,而體重在之後也漸漸上升......難道不運動真的不行嗎?
也造成許多人會有的迷思:想減重,一定要靠運動。
「運動」與「減重」之間的關係,以下整理常見的問答Q&A
Q1 沒有運動,就瘦不下來嗎?
減重的關鍵:熱量赤字。
也就是:熱量攝取 < 熱量消耗 → 體重下降
要達到體重下降有兩種方式:
- 減少熱量攝取(飲食控制)
- 增加熱量消耗(運動、提高日常活動量、增加基礎代謝等)
因此,即使完全不運動,只要透過有效的飲食控制或透過非運動的方式消耗熱量,就能成功減重。
Q2 有不運動也能減重的情況嗎?
若你無法規律運動,透過以下飲食控制方式,也能有效減重:
- 減少熱量攝取:控制每天攝取的熱量,避免超過身體所需。
- 選擇正確食物:選擇均衡營養的原型食物,如富含蛋白、低熱量的食物,多吃蔬菜與膳食纖維,減少高糖、高脂肪、精緻加工食物等。
- 透過生活活動提高消耗:即便不做「正式運動」,日常生活中的活動(如走路、爬樓梯、做家事)也能有效增加消耗。
Q3 運動會帶來什麼好處?
雖然不運動也能減重,但若能增加運動習慣,會得到許多額外的益處:
- 增加代謝率,避免復胖
在順利達成減重目標後,保持運動習慣更能避免復胖。運動維持肌肉量,提高基礎代謝率,避免體重減輕後「代謝下降」造成的復胖。
- 維持肌肉,讓線條更美觀
長期只靠飲食減重,容易流失肌肉,造成「瘦但感覺身體鬆垮」的狀況,或者會覺得虛弱無力。運動幫助保留肌肉,減脂效果更佳,身形與線條也更緊實。
- 改善身體健康與體力
運動不僅幫助減重,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高血壓等慢性病風險,改善身體整體健康與精神狀態。
- 提高心理健康與情緒穩定
規律運動能提升腦內啡、多巴胺分泌,降低壓力與焦慮,提高生活品質。
Q4 還沒開始運動的人,可以怎麼做?
以下幾個方法可以作為養成運動習慣前的準備,讓你更輕鬆地嘗試提高活動量:
- 從輕鬆、喜歡的活動開始
如散步、伸展操、輕鬆騎自行車、打掃房間或種植園藝。
這些活動不會有太多壓力,但仍能增加熱量消耗。
- 循序漸進建立習慣
一開始每週只做1~2次短時間活動(如15-20分鐘),習慣後再慢慢增加頻率和時間,逐步培養運動習慣。
- 嘗試「碎片化」運動
把運動分散至一天之內,分段進行,如每次5-10分鐘輕鬆的步行或伸展操。
- 增加「非運動性活動熱量消耗(NEAT)」
NEAT (non-exercise activity thermogenesis, NEAT)指的是日常非正式運動活動,如爬樓梯、站著工作、家務整理。研究顯示,提高這類活動量,也能有效消耗熱量,幫助減重。
Q5 減重過程中,如何決定是否加入運動?
若你猶豫是否要加入運動,可參考以下簡單標準:
適合「以飲食為主」減重的人 | 適合「飲食+運動」減重的人 |
飲食控制能力強、習慣良好 | 飲食控制有挑戰,常外食 |
對運動排斥、沒興趣 | 願意嘗試或喜歡運動 |
時間不足難以規律運動 | 有一定時間可安排運動 |
初期體重較重,運動較吃力 | 希望更快速達成目標,或追求身形緊實 |
透過上述比較,可評估自己適合哪種方式開始減重,也可以在日常生活漸進式加入運動。
Q6 想減重的人,剛開始如何加入運動?
最好的初始建議:飲食搭配輕量運動
若能搭配少量運動、在日常生活中融入運動,減重效果會大幅提升。例如:
- 一週兩至三次,每次20分鐘快走
- 一週兩次居家簡單的肌力訓練(如深蹲、扶牆伏地挺身、瑜伽伸展)
這種方式不但負擔輕,效果好,除了幫助減重,對健康也更有長期好處。
總結
不運動,仍可透過飲食控制成功減重。
加入適量運動,效果會更好,且更容易維持成果,增進健康。
減重不一定必須運動,但加入運動會讓減重更有效率、更健康,並有助維持成果,不復胖。
選擇自己能夠接受並持續的方法,才是成功減重的關鍵。
0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