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要如何瘦身不瘦到肌肉?如何瘦得漂亮的6點提醒
2025 Jun 19 減重知識 Knowledge 飲食觀念 Nutrition 運動健身 Exercise 破除迷思 Myth
在減重的過程中,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疑問:「我瘦了,怎麼體力變差,反而沒精神?」或者「體重下來了,但身形還是鬆鬆垮垮,不像我想像中那樣精實有線條?」
這可能是你「瘦到肌肉」了!
李醫師常常接到來自個案的發問:「醫生,那我這樣一個月可以瘦幾公斤?」
許多人在減重過程中,誤以為體重減輕就是成功,但事實上,體脂肪才是我們真正要減的對象。如果方法不當,體重的減少可能來自寶貴的肌肉流失,反而會降低基礎代謝、影響體態與健康。
那麼,怎麼做才能減脂不減肌呢?以下提供你幾個重要的原則:
控制好熱量赤字,不要過度節食
減重的基本原則是「熱量赤字」,也就是每天攝取的熱量小於消耗的熱量。但赤字不代表越大越好!
如果你採取過度節食,例如一天只吃500~800大卡,雖然短期內體重下降很快,但身體會優先分解肌肉當作能量來源,造成代謝率下降,甚至容易復胖。
李醫師常常舉例:三天不吃東西、只喝水,三天後一定體重會下降很多,但是這樣短暫的體重下降能維持多久呢?而且妳有辦法一直過著這樣的生活嗎?
重複多次讓人餓肚子的減重循環,不僅容易復胖,而且妳會發現體重越來越難減,以前用過的同樣方法越來越不管用。
將每日熱量赤字控制在每日500大卡以內,讓每週減重速度維持在 0.5-1公斤,是比較安全且能保留肌肉的範圍。
蛋白質攝取要足夠
蛋白質是構成肌肉的主要材料。當你進入熱量赤字時,如果蛋白質不足,身體會更容易分解肌肉來取得氨基酸提供能量。
建議蛋白質攝取量:每公斤體重至少攝取 1.2 克蛋白質/每天
例如:60公斤的女性,每天蛋白質至少攝取 72克蛋白質。
常見高蛋白食物:雞蛋、豆腐、雞胸肉、魚類、希臘優格、豆漿等,均衡搭配更佳。
加入阻力訓練,讓肌肉有「被使用」的理由
許多人減重時只做有氧運動,像是快走、跑步、跳繩等,但忽略了阻力訓練(重量訓練、負重訓練)的重要性。
肌肉是一種「用進廢退」的組織,如果沒有足夠刺激,就算你吃再多蛋白質,也難以保住肌肉量。
建議訓練頻率:每週 2 至 3 次阻力訓練,以訓練全身肌群、多關節動作為主,如:深蹲、伏地挺身、啞鈴、彈力帶等,初學者也能從基礎動作開始。
避免完全不吃碳水化合物
有些人以為「不吃澱粉」能瘦得更快,把碳水化合物視為減重路上的阻礙,於是完全戒掉飯、麵、地瓜等主食,長期下來卻發現精神差、運動沒力、肌肉也變少、而且越來越難減下體重。
事實上,碳水化合物是維持訓練表現與肌肉合成的重要角色,尤其對有運動的人來說,更不能完全省略。
建議選擇低GI(升糖指數)碳水:地瓜、燕麥、糙米、全穀雜糧類,這些比白飯、麵包等精緻澱粉來得穩定、較不易造成血糖劇烈波動。
睡眠與壓力會影響肌肉保留
你知道睡眠不足與壓力過大讓減重變得更加困難嗎?更會導致肌肉流失與脂肪囤積。
壓力荷爾蒙(如皮質醇)上升時,會促進蛋白質分解並阻礙肌肉生長,同時增加腹部脂肪囤積。
建議:保持每晚 7至8小時充足睡眠,盡量避免熬夜;同時透過運動、冥想、深呼吸等方式釋放壓力,有助於身體進入修復與合成的良性循環。
追蹤身體組成變化,比單看體重更重要
許多人只看體重數字變化,卻忽略了體脂率與肌肉量的變動。
其實,就算體重減少不多,只要體脂下降、肌肉維持甚至增加,你就會發現身形變得更緊實有線條,穿衣服更好看!
建議:使用更多工具追蹤,例如體脂計、身體組成分析、記錄並側量臀圍、腰圍等也是好方法,雖有誤差,但可觀察長期趨勢。
結語:瘦得健康,才能瘦得長久
減重從來不只是減數字,更重要的是減對的東西。如果你只是追求快速下降的體重,很可能換來的是代謝下降、體態鬆垮、肌肉流失。
而「減脂不減肌」不僅讓你瘦得更健康、更持久,也讓你更接近精實、有線條的理想體態!
如果你對如何規劃自己的飲食與訓練策略感到困惑,也歡迎你預約我的一對一線上減重諮詢,讓我們一起打造專屬於你的健康瘦身計畫!